在瓷器收藏家的心目中,雍正珐琅彩碗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物。而在这些斑斓娇艳的极品瓷器之中,有一品种如梅花犯寒而开,孤芳自立,别具风情,最为隽秀雅致 – 那便是清宫档案中所记载的水墨珐琅。水墨一词本来专指以浓淡不一的墨色在纸或绢上作画,只因白瓷画上赭色珐琅,特具诗情画意,故在此假借形容。珐琅彩中的上品,俗称《古月轩》者,以结合诗、书、画三绝而为人称道,而水墨珐琅最能展现三绝合一的境界。雍正珐琅彩本属凤毛麟角,极少在拍卖场上出现,雍正水墨珐琅彩碗更是很少公开拍卖过,此碗的珍稀矜贵可想而知。
在雍正六年怡亲王上表的珐琅颜色清单上,已经包含黑色及酱色,表示珐琅工匠已经有能力制造水墨珐琅。但是水墨珐琅第一次出现在清档中则是在雍正九年。
松、梅、竹真正被称为“岁寒三友”,可追溯至南宋初期。有学者认为,南宋周之翰《爇梅赋》最早提出了“岁寒三友”一说:“春魁占百花头上,岁寒居三友图中。”此外,王炎有《题徐参议画轴三首·岁寒三友》:“玉色高人之洁,虬髭烈士之刚。可与此群鼎立,偃然傲睨冰霜。”宋代的张元千也有《岁寒三友图》诗曰:“苍官森古鬣,此君挺刚节。中有调鼎姿,独立傲霜雪。”这些诗句都是对图画内容的描述。到了南宋高宗后期,葛立方《满庭芳·和催梅》则明确了“岁寒三友”的说法:“梅花,君自看,丁香已白,桃脸将红,结岁寒三友,久迟筠松”。
松、梅、竹组成“岁寒三友”,是它们本身就都有坚韧耐寒的品质,而“四君子”的组成,则是受传统“比德”思想影响。《礼记·玉藻》载:“君子于玉比德焉。”“比德”就是指君子的德行可以通过物的比拟而呈现,明何景明《玉冈黔国地种竹》诗云:“比德亮无瑕,抱节诚可久。”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碗的上面都画了有红色花萼的白色梅花,珐琅基本上是磨碎的有色玻璃,要让颜色变得如此淡,需要将玻璃颗粒磨得极碎,使它们在多加调剂后也能分布均匀,这样,细线条处才能釉色平均,不会产生浓淡不匀的现象。陪衬着白梅花的竹叶也因应着以双钩白描法画出,彷佛其上堆雪一般,正应冬天景像。碗的另外一边行书诗词“芳蕊散清香,经时雪里开。”底款“雍正年制”。
珐琅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
自珐琅彩瓷烧制成功之后,就成为了唯一的宫廷御用艺术品,久居深宫,宫外无人闻。一直到清王朝崩塌,民国三年,也就是1914年,民国政府将紫禁城改为古物陈列所,在武英殿第一次公开的向社会展出珐琅彩瓷。具已知的记录这是第一次公开的向社会展出。
也许有人会说,清朝时期的瓷器颜色艳丽俗气,完全无法与宋瓷相媲美。但现今我们不得不承认,珐琅彩瓷器跟汝瓷一样在拍卖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碗侈口,口径15cm,底径6cm,高7.3cm。深弧壁,矮圈足。通体施润泽白釉,器内平素无纹,外壁一面梅兰竹岁寒三友图,间枝头花朵或含苞待放,或绽瓣盛开,以淡墨细笔描画,轻盈洁白,各有姿态。树底生矮竹几丛,枝叶以双钩笔法勾勒,密而有绪,极尽工巧。具有较高的收藏和升值价值空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