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是文化和旅游怎么结合,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文旅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可以保护遗产、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实现经济增长、推进旅游多样化发展和增强文化理解力。
201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重新定义文化旅游时指出,文化旅游的基本动机是学习、发现、体验和消费旅游目的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点。文化旅游景点涉及社会独特的物质、文学、精神和情感特征,包括艺术和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烹饪遗产、文学、音乐、创意产业、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信仰等。
文旅融合的困局
该组织对69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文化与旅游融合需要面对多种挑战和障碍: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差异、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困难、确保旅游收入流入文化产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新技术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促进文化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接触、建立强大的文化旅游品牌等。
文旅融合的模式
根据旅游规划设计师对全球无数旅游经典的考察,我们发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基础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而他们的主要融合模式有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活化型融合、保护型融合、创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延伸型融合。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工艺品、美食、传统节日、口述传统、宗教旅游等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模式有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
开发型融合主要是指通过融合现有的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博物馆等场所,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英国为例,通常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相结合,发展博物馆旅游。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玛丽·露斯号军舰,历经30年的保护和开发,文物保护和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员对船体进行了恢复并量身打造了玛丽·露斯博物馆,吸引了超过925万人次的游客来参观。
体验型融合主要通过开发如节庆活动、演艺和体验类旅游活动,通过市场手段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体验型开发主要是对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民俗活动等进行开发,形成综合性的旅游体验类活动。这类融合中游客的参与性极强,目前的代表有非洲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等国的土风舞,毛里求斯的塞卡舞,巴西狂欢节等。巴西里约旅游局数据显示,2018年里约狂欢节吸引600万人参加,其中游客达150万,同比增长近40%。
设计部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开发方式,以文化为载体,可以通过展示,互动体验的方式来激活非遗,而更注重盈利模式和保护并驾齐驱的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师认为在体验互动中融入DIY和衍生品,将能很好地为文化景区创收,从而更好地利用资金来源做好保护和开发。
2、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
物质文化遗产以世界遗产地、纪念碑、历史场所和建筑、文化线路等为代表。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模式有活化型融合、保护型融合。
活化型融合是指对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延续利用与活化改造来发展旅游。活化型融合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迎合现代人的需求,在功能上除了作为博物馆延续利用,还可以利用餐饮、酒店、民宿等形式进行活化改造。马六甲和乔治市内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中国寺庙、西洋教堂、清真寺、印度神庙等仍旧发挥着其原有的宗教作用,而另一些历史建筑经过修复翻新,改造成博物馆、酒店旅社或餐厅等。吴哥窟于1992年被列为世界濒危遗产,在一系列法律和吴哥国际协调委员会的保护下,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迎来了450万人次游客,预计在2020年将有700万人次游客。
保护型融合以文化线路为主要对象,通过对文化的保护和旅游的开发利用实现文旅融合。印加路网、立陶宛琥珀之路、日本纪伊朝圣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等多处线性遗产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文化线路不仅能为旅游和文化的交流提供平台,通过对线路的开发还可以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文化线路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鼓励社区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对共同文化遗产的认识。
设计师认为,除了做好保护,如何让遗产活过来是非常关键的。除了考虑旅游的必要元素:吃住行游娱购,还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习惯和知识的传播。用路、带、轴、中心等将系列文化遗产串起来,能很好的激活物质遗产,保护和开发并举,是必然之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