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起步至今,中国的医生集团已达到600多家。”这是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医生集团分会成立时公布的一组数据。作为社会资本医疗的新业态之一,医生集团从成立至今一直是社会和业界关注的焦点。但与其“雨后春笋”般的诞生速度相比,医生集团在投融资领域的信息却星星点点。
对于资本,部分医生集团人士认为,目前考察或有意介入投资医生集团的投资方多,但从业者更需要理解医生集团业态的投资方加入。而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是否投资医生集团除了考虑盈利模式外,还取决于平台的可持续成长性。
现状
启动资金多为自筹
南都记者查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现,规划明确“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
在政策明确支持的前提下,社会资本医疗进入发展“黄金期”,尤其是医生集团数目可谓“突飞猛进”。虽然目前暂无权威机构的统计,但南都记者综合多项公开数据了解到,从2014年诞生开始,截至2017年底,国内注册在案的医生集团为440家;到今年4月已接近650家,比近5个月前增加200余家。
资料显示,医生集团系由多个医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以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的形式从事医疗活动。原则上讲,医生集团一般是独立法人机构,以股份制形式运作。在成立过程中,除解决工商注册外,注册资本等启动资金亦是一大笔开支。南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医生集团组建时基本是创立者“自掏腰包”。
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的启动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自身的现金流。张强自己大概先后投入了数百万元,包括后来的股改。而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CEO谢汝石向南都记者直言,初始启动资金是他和董事长林锋等“自掏腰包”,但他也认为,自筹启动资金对于从业者“入局”医生集团并不是“壁垒”。
当然除了创业者自筹资金外,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为主导的医生集团,启动资金则由企业“埋单”。据南都记者了解,华润凤凰已着手布局六大医生集团;金域检验亦在今年3月成立全国最大的病理医生集团;益佰制药、通策医疗、恒康医疗即红日药业等上市公司都有相应布局。
医生集团
需要“理解业态”的资本
与“雨后春笋”的增长速度相比,医生集团在融资方面却“寥寥无几”。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医生集团投融资约10起左右,融资力度亦表现不一。2016年张强医生集团成功融资约数千万元人民币(部分公开资料称1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成熟专科发展及国内主要城市线下诊所建设。又如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在去年获得新风天域集团旗下新风医疗控股有限公司至少10亿元的投资,资金主要用于诊所、日间手术中心及医院建设等重资产项目。
但如果从融资金额和频次看,医生集团与同样爆发于2014年的新业态“互联网+医疗”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据公开统计数据,从2014年至今,互联网医疗融资总额约合2000亿元,投资机构多达600家以上,虽然“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目前仍在“探索”中。
业界认为,作为“优质医生们”组建的群体,医生集团实际上不乏资本关注。但融资频次少的原因,可能是医生集团方面对投资方有更多的要求。而南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医生集团更青睐“理解业态”(包括理解医生集团)的投资方。
“我们希望在2019年初启动下一轮融资计划,但现有的资本和产生的现金流可以满足我们第一轮的全国布局需求,因此在第二轮计划启动之前,并不急于再次融资。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投资机构密切关注张强医生集团的发展,希望有机会介入投资。”张强向南都记者表示,对于投资方要求,他希望资本对医疗行业发展规律有深入了解,关注和了解医生集团的发展,以及有一致的价值观。“以盈利作为唯一导向,不顾医疗底线追求利润,或者对医生集团几乎没有正确概念的投资人,我们一概拒绝”。
而类似的观点亦见于谢汝石,他向南都记者表示,由于医疗本身是“慢收益”的业态,因此他们会观察投资方对医疗方面的理解。另外他还会观察投资方在资本圈内投过哪些有可比性的相关企业,“当然投资方规模和名气也是考量的一部分”。以博德嘉联的投资方新风天域为例,该公司在国内已投入几十亿元人民币到医疗领域,其创立人为香港前财政司长梁锦松和前黑石董事总经理吴启楠等。
投资方
更看重平台机制
在部分投资人眼中,看似红红火火的医生集团依然是“雾里看花”。
广州某投资机构一名负责人向南都记者坦言,医生集团面临着难以尽数的重重考验和挑战,投资医生集团主要取决于其“变现程度”到底多大。同时,该投资人坦言,由于医生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的价值观且有一定流动性,在与投资方利润分成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分歧。另外,在现有环境下,医生集团未来发展对投资人来说还是不明确的。
显然,医生集团的盈利及现金流是投资界主要关注的部分。广州某三甲医院副教授向南都记者表示,一个医生集团能否实现较好现金流,主要看其定位。以广州某大型医生多点执业平台为例,床位可容纳1000至2000人,“但老百姓接受度还没有那么普遍,这就会导致摊子铺得过大的后遗症,科室、设备和多点执业的医生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亦有部分投资界人士认为,医生集团的发展态势已显示其属于优质项目,而平台的可持续性是投资方重点考察目标。
“由少量专家组建的医生集团,其服务群体是有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培养一名医生需要较长周期,因此医生集团成长性是依赖现成医生的加入,从而扩大平台的服务范围。”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向南都记者表示,医生集团的成长主要依靠平台自身机制,如果平台机制可保证更多医生加入,同时公司治理较好,这样的医生集团往往会受投资方青睐。
另外,谢嘉生也表示,医生集团已进入2.0时代,从过往单一治疗领域逐步过渡到“互联网+”(远程医疗及医疗大数据等),未来这类医生集团可能会有较好发展前景。
未来
IPO系“最理想”的退出机制?
虽然医生集团在国内仅四年左右历史,但是资本退出实现收益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南都记者了解到,不论是从业者还是投资方,都认为IPO或是医生集团较为理想的退出机制。
“从张强医生集团的目前势态走向和发展潜能来看,未来成为公众企业的可能性也很大。”张强表示,医生集团本身的轻资产属性和在医疗生态中的重要性,决定了资本会有更多的退出机制,“但也许会有机会选择上市”;谢汝石向南都记者直言,博德嘉联的风投退出多数是通过IPO实现。“IPO我们肯定会有,但是包括IPO计划及上市市场,目前我们更多交由资本方决定”。
如果医生集团IPO,其资本前景又如何?以运作机制与国内部分医生集团相类似的希玛眼科(眼科专家林顺潮建立)为例,其IPO时就获得马化腾等基石投资者投资,而且公开发售时获超购1568.3倍。
“当然,国内医生集团是新生事物,目前IPO暂没有先例。但从投资人角度来说,我们更要考虑项目本身,本身是否盈利和存在可持续的成长性。如果项目成长性较好且实现盈利,投资方也不会过多纠缠于IPO。”谢嘉生说。
采写:南都记者 贝贝 马建忠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