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宏观政策环境影响,信用债券违约问题愈演愈烈,并逐步由民营企业扩散到国有企业。截至2018年9月末,国内共计有225只公募信用债券发生违约,违约余额总计1739亿,占市场信用债券总量的比重约0.6%。
一、信用债券违约的特点
(一)具备集中性
此次爆发的债券违约,无论是从违约余额还是从违约数量来看,都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性质具备集中性,今年发生的债券违约事件主要集中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违约余额占总违约余额的比重高达76%。
二是所属行业具备集中性,本次债券违约主要集中于周期性行业,诸如煤炭、石油、建筑等行业。受国内宏观经济步入下行周期影响,周期性行业高杠杆率经营形势受到较大的流动性冲击,导致违约事件发生。
三是发生地域具备集中性,受经济体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影响,发生违约事件的企业主要集中于上海、山西、北京、东北三省等区域。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二)具备广泛深远的市场影响
一是二级市场信用利差加剧,低等级信用债整体表现低迷,高等级信用债受到牵连。2015年至今,信用债整体市场表现落后于利率债,且两者之间信用利差有扩大趋势,同时,3A级企业债与其他等级企业债信用利差呈扩大趋势。
在此期间,国债全价指数上涨0.2%,高信用等级债券(AA级以上信用债)则下降1%;3A企业债全价指数下降2.5%,3A以下级别企业债则大幅下降近20%,远低于同时期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的表现。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二是债券一级市场发行难度有所增加,融资成本逐渐攀升。2017年初至2018年三季末,一级市场有超过9900亿信用债被推迟或取消了发行,远超2016年的2600亿。同时,整体来看,一级债券市场发行利率保持全面上涨态势,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上升。
整体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市场信用环境处于紧缩状态,信用利差分化严重。今年以来的债券违约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信用紧缩,而信用紧缩又加速推动了债券违约的发生,形成了信用紧缩与债券违约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
二、债券违约发生的原因
一是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结构分化严重。区域间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东北三省经济下滑明显,资本流失压力较高,企业整体融资困难;行业间的分化则表现为,周期性行业需求下降,企业现金流压力明显加剧,债券违约风险不断暴露。
二是严监管并行去杠杆政策加速了债券违约风险的爆发。去杠杆政策施行以来,国内融资环境出现恶化,表内外社融规模增速下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信用环境的紧缩,加快了债券违约风险暴露的速度;但中长期来看,去杠杆有利于降低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淘汰一批风险偏好过高的发行主体,促进债券市场长期稳健发展。
三是企业为追求快速扩张,过度负债经营,财务杠杆风险较高。经济扩张时期,市场需求旺盛,为获取更高的净利润,企业通过提升财务杠杆率,从而增加净资产收益率。当经济增速放缓时,市场需求下降,企业易面临产能过剩等问题,高财务杠杆率企业更容易发生现金流危机,进而出现违约事件。
通常来讲,民营企业具备更高的扩张性需求和盈利动机,周期性行业则属于资金需求量较高的行业,从而导致民营企业和处于周期性行业的企业财务杠杆率整体偏高,抵御流动性风险冲击的能力偏弱。在市场形势和监管政策发生变化时,上述企业现金流状况容易出现恶化,导致难以兑付到期的债务。
三、信用债券违约潮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1.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表内风险偏好下降与表外收缩形成共振
通常来讲,债券发行人往往也是银行信贷的重要投放对象,当发行人发生债券违约时,信用体系将一落千丈,从而难以从市场上获得资金(包括银行贷款),进而导致更大规模的违约。
因此,企业债券违约将直接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长,进而消耗风险资本,降低流动性监管指标,尤其是对于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均有消极影响,导致MPA考核达标压力增加,从而抑制银行表内风险偏好。同时,受资管新规等严监管政策影响,银行表外放款空间大幅收缩。银行表内外收缩共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信用环境的紧缩。
2.存款派生能力减弱,贷款定价有上涨趋势
债券违约的传导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发展,不仅导致企业存款下降,而且降低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通常来讲,贷款是银行派生存款的重要手段),进而影响银行贷款投放的规模和定价。
当存款面临下降的压力时,银行将通过限制贷款投放规模,同时通过吸收高成本的主动负债来补充全行资产负债缺口。而无论是限制贷款投放规模,还是吸收高成本主动负债,都将缩窄银行的利差空间,使得银行有提升贷款定价的趋势。
(二)间接影响
1.商业银行日间流动性整体无忧,但考核时点监管指标仍存在较大达标压力
2018年以来,在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引导下,市场资金价格整体向下,银行日间流动性充裕。但是,受各项监管指标达标要求逐年提升,存款增长乏力以及贷款投放加速等因素影响,银行关键时点流动性监管指标达标压力依然较大。
比如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因其对各项资产负债期限要求较高,通常是要求负债期限越长越好,资产期限越短越有利。虽然当前市场资金比较宽裕,但此类市场化资金和央行MLF资金通常属于中短期限,对该指标改善作用较小,指标达标压力将持续存在。
2.优质小微企业贷款顺利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放贷意愿逐渐增强
随着货币政策向小微企业倾斜,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放贷的意愿也在逐渐提升。今年6月份,央行宣布将优质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质押品范围内,在为相关银行注入资金的同时,还将释放出相应的优质债券(商业银行向央行申请MLF操作,需要质押债券,此次通过质押小微贷款后,则不用再质押债券)。
未来,小微企业贷款参与央行MLF操作的规模和范围大概率将继续扩大,同时,随着央行提供超量MLF资金匹配小微企业贷款等相关政策的推进,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的意愿将逐渐增强。
3.资管新规和债转股将进一步提升资本压力,补充资本将成新常态
今年以来,资管新规落地,商业银行面临着“影子银行”大规模回表的冲击。同时,当前推行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虽然可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改善银行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规模,但也进一步加剧了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表外资产信用转换系数最高不超过100%,而且一般企业债权和股权所耗用的资本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债权对应的风险资产计量权重为100%,股权为400%或者1250%,因此表外资产回表会直接加剧表内资本的消耗。随着表外资产回表以及债转股的推进,银行资本压力会快速增加,资本补充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新常态。
整体来看,受本轮信用债券违约潮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银行存款增长乏力、贷款投放空间受限,以及季末时点MPA考核压力持续存在。随着各项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持续推进,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将逐渐增加。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的同时,对银行贷款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文《信用债券违约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全文将刊载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18.10总第204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