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西部商网 > 财经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03月31日 11:08] 来源:西商网 编辑:冯亭   广告

中国古瓷莹润如玉,可遇而不可求,一向为世界公认的艺术极品,其多变风采和独特魅力令人倾倒,尊贵身价更是无与伦比!

宋元明清瓷器,各自代表了一段韶华时光的工艺精髓,万古流传。

汝窑奉华莲花洗

款识:奉华款

高:5.5cm 口径:(长16.3cm宽:11.8cm )底部:(宽:8cm长:9cm )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常言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瓷为宋五大名窑之首,自古稀有难得。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记载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雍正七年(1729年),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也曾对宫内的汝窑进行过一次统计。根据档案记载,当年雍正时期的皇宫内一共只有汝窑31件,汝窑之珍稀可见一斑。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全世界有据可查和记录的汝窑仅有六十余件,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汝窑存世稀有是由几个因素共同导致的。其一、汝窑的烧造时间只有20来年,加之工艺复杂,成品率极低,产量有限;其二、汝窑为官窑,上贡御器,玛瑙为釉,因此生产的规模和数量受限;其三、作为中央官窑的产物,当年管控严格,次品就地焚毁,面世极罕。

“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 乾隆这句诗记载了一段宋徽宗和刘贵妃的爱情故事。“奉华”取自刘贵妃宫殿之名,宋高宗将众多书画珍品藏于奉华堂,奉华汝瓷被奉为宋高宗爱妃御用汝瓷并将喜爱的瓷器以“奉华”二字刻铭之。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御瓷汝官窑,造于河南汝州,今宝丰县,乃中国历史之珍,显中国哲学之华,集中国美学之粹。汝瓷小巧朴雅,温婉隽永。它秉承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制作。在造型和装饰上追求和与天造,厌与人意,天宫与清新的美学追求,造型古朴端庄、曲线流畅、柔丽雅静、大巧不工。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中寻求变化,在生命饿动感中求得和谐表现。其造型古朴雅致、胎坚致密、胎壁较薄、工艺细、制作精;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汝瓷是有魂灵的。她“经千锤百炼的陶冶,而后注入了人类的灵魂;经圣火熊熊的洗礼,达到大彻大悟的坦然。”正是由于汝瓷经过了圣火的炼狱,并得到了灵魂的回归和升华,所以才达到了宠辱不惊境界,才达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旷达和超然,从而最终实现了一抹天青自然的亮点,被奉为世界博物架上的奇珍!

这一件汝窑奉华莲花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象征佛教意义,寓意廉洁。状似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全器布满开片,增其韵味;胎质细腻,工艺考究,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清新爽目;抚其釉面,平滑如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的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铭款“奉华”,追忆千古,千年之前,徽宗得女名“奉华”,御封刘妃,赐宫一座,取名“奉华宫”。此器得汝瓷之绝美工艺,赋无上皇室尊崇,兼具千古爱情之见证,风华绝代,适合收藏与投资。

钧窑豆青釉玫瑰紫斑葫芦瓶

口径:1.5cm 高:19.3cm 底径:7.3cm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北宋官钧,经多位权威专家鉴定为到代真品!钧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乃是北宋五大窑之一,钧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钧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主要色为红色和蓝色,其釉为豆青釉玫瑰紫斑,釉中含铜,所以在高温下呈现出红色。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钧窑瓷器的颜色并不是入窑前就已经确定的,而是经过高温后金属离子所呈现的,所以又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其成品色主要为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扁腹葫芦瓶,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喜爱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釉色以豆青釉为主,釉色明快润泽,有冰裂纹及鬃眼。瓶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珠现象,鲜艳而凝重,生动娇润,互相映衬,宛如初秋天边的晚霞,瓶上紫斑、金点斑珀,幻彩灵动,气韵非凡,在玫瑰红、深紫和天蓝之间旖旎变幻的绮丽颜色。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钧窑为地处河南禹州的宋代官瓷窑,因宋时为钧州属地,故称钧窑,其瓷器釉色肥润柔和,变化万千,且精品成器极罕,由于奇货难寻,供不应求,又为宋宫庭御供,加器形高古,色形纯雅,深受宋代宫庭和达官显贵的喜爱,为宋朝皇帝赏赐功臣的专品,宋代当朝就有“纵有黄金百万,不及钧瓷一件”的说法。此葫芦瓶器型高古,金斑燦烂,实乃均瓷难得上品,世属罕见,独一无二,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人文科研价值和历史价值,升值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可期。

甜白釉龙纹撇口大碗

款识:永乐年制

口径:24.1cm 高:8.9cm 底径:10cm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甜白釉,此种高质量的白瓷需要纯净的胎土与釉,元末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中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可见此类高质量的胎土自元以降即为官府所垄断,不得随意开采,明代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书》有:「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可知明代的「官土」与元代的「御土」一样为朝廷所垄断,民间不得开采。有赖明代御窑制度之垄断,永宣时期甜白釉色方可冠绝天下,后世虽有仿烧但终究难以追摹。明代万历朝高濂所著《遵生八笺》「茶笺」,即称赞宣窑之白瓷,「宣(德)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欲视茶色黄白……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余皆不取。」明晚期文震亨《长物志》亦有「宣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以「莹然如玉」「料精式雅」「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赞誉宣窑之白瓷,可谓相宜。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永乐甜白釉是明永乐窑创烧。由于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这个名称出现的非常晚,并不是永乐当朝出现的。16世纪前我国是没白糖的,都是黑糖或者红糖。其色其感,有色入味,称为甜白。瓷器上白釉始于明永乐朝,即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呈色浅淡,釉面薄。釉色洁白,肥厚莹润如玉,无棕眼,孔眼细小紧密,它们与釉内的微小气泡使光线散射,从而产生一种特别的柔和感,致使甜白釉成为既区别于历史上邢窑、定窑、德化窑、又不同于同时代及以后的景德镇白釉的一代绝品),胎体极薄,能映见手指螺纹,迎光透视,胎釉呈肉红色;足底折角积釉处呈淡淡的虾青色(水绿色或灰黄的光泽),釉面偶然显露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淡淡的虾青色;釉表有细橘皮纹和少量缩釉点;永乐甜白釉的釉层有厚薄之分,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露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器底不透光。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这件甜白釉龙纹撇口大碗,胎薄如纸、光影照人 、釉色如玉、玲珑画花、黄釉绘制葡萄纹、底款书永乐年制四字制篆书款。呈现出的是一种奇异不俗之态,瓷器大师的设计高雅而又质朴,朴实而又不乏清新,不仅工艺上精湛,文化内涵也非常深刻,从纹饰上看,此碗呈现出的龙纹雄健活泼,自由潇洒,画工虽不及清人洗练,却有元明的浑然气魄。特别是那种祥云愈发显现了明永乐时期官窑器雍荣华贵的特点。碗底足内的“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落款及纹饰笔画纤细,均匀有致,位居正中,随意自如,无做作之感。可惜数量不多,其中传世至今的珍瓷屈指可数,都是雅意盎然的珍贵品。因此碗碗口巨大且超薄,碗口留下的胎质,类似芒口,碗璧雕龙,三对龙眼活灵活现,清晰可见,婉如活了一般,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非今日今时之工艺所能企及,可谓,薄瓷技艺独步天下,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和工艺价值。这种瓷器自古便是众多顶级藏家极力追捧的藏品。

清朝康、雍、乾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高峰期。康熙的器物造型敦厚,拙而见秀。以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器物较多。 雍正器型以线条精美闻名于世。

宝石蓝描金龙穿花卉尊

口径:20.9cm 高:40.7cm 底径:16cm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 一对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此对尊经多位权威专家鉴定为到代真品!凤尾尊由元、明时期的花觚演进而来,是花觚的一个变种。凤尾尊的整体造型为喇叭状口,颈部挺拔,腹部圆鼓,平底外撇,底圈多为二层台圈足,因腹下部至足底外延似凤尾而得名。康熙年间的凤尾尊,整体风格雍容华贵,娇艳富丽,高贵典雅,气度不凡。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康熙时期宝石蓝釉釉面有桔皮棕眼和气泡,分布比较均匀。也有的釉面出现垂流状。崇尚蓝色是特别的审美趋向,清代皇宫常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宫廷在举行庆典时也用蓝色织物,即使是装裱字画也喜用蓝色绫绢。此尊具有的蓝釉描金,异常名贵,究其名贵是由烧造工艺所决定的,它是在高温下先烧成蓝釉器,然后在釉上描绘金彩纹饰再经低温烘烧而成,由于是釉上绘彩,故金彩附着力很低,极易脱落。而此尊的金彩虽历经 350余年却少有脱落,仍金光灿烂,耀人眼目,”底部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款,字体雄浑有力;器形规正大气,传世痕迹明显,实属不可多得的珍品,极具研究、艺术、收藏价值,一件非常具有时代特色与收藏意义的瓷器藏品。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斗彩龙纹琵琶

大清雍正年制 长:40.5cm

斗彩,萌于宣德,臻于成化。斗者,凑也,斗彩即色之凑合,既是以红、绿、黄原色为主之彩釉相拼,也是釉下青花勾勒兼装釉上诸色。宣德彩瓷雏本,乃梵文祭器,用于西藏,艳彩鲜色合宜不过。为宫廷专制之彩瓷,出现年代较晚,显然乃择选之故。典型案例,成窑尝于葡萄及鸡缸杯等绝品上添加新色,如鸡缸上见红彩诸色、深浅二种草绿(深绿乃以绿黄重迭而成)、黄彩,配以釉下钴青浓淡相宜。

雍正斗彩瓷器代表了清代斗彩瓷器的最高水平,由于在画面中引入了粉彩、金彩,从而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粉彩的新工艺,这是对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明代斗彩瓷器的重大突破。由此器亦可看出所用釉上彩除红、黄、绿外尚有珍贵的胭脂红彩,使得所绘花卉更显富丽。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琵琶”作为外来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其外形改变颇多。及至明代琵琶已与现代琵琶无异,至今罕有传世之品,犹如凤毛麟角,甚是希珍。在唐代发展到巅峰,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进步,表现力十分丰富。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此龙纹缠枝纹饰琵琶,虽历经沧桑,但仍完好无损,拨弦作乐,音色深厚苍古,结实悠扬,犹显其珍。尽显雍正的严谨细腻,尽显清代皇室的雍容尊贵。身为琵琶造型,琴头、弦轴、背板、琴腹、凤凰台等结构应有尽有,技巧和寓意都非常好。造型独特在历代瓷器造型中都实属罕见。通身以青花斗彩绘画为饰,其琴头为红福当头图案,青花弦轴,相得益彰”琴腹为双龙缠枝纹,霸气十足。并有釉面光滑莹亮,主次分明,结构疏朗。在加上“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尽显宫廷皇家瓷器的霸气与庄严。此琵琶虽历年久远,至今音色铿锵优美,实乃传世极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白居易的著名诗词《琵琶行》,看着这件古色古香的雅器,彷佛置身其中,声临其境,古风古乐扑面而来,一同回忆大唐盛世的兴衰故事。

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纹净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口径:2cm 高:21.5cm 底径:7.5cm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敕修百丈清规氏要览》中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净瓶,梵文叫军持。僧人随身携带,在瓶中储水,用来洗手。净瓶也是一种供具。净瓶中最出名的要数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的净瓶,净瓶中盛满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征着观世音以大慈大悲的甘露遍撒人间。这件器物不仅代表清三代顶峰时期的经济文化高峰,也象征着璀璨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国人自占就对黄色有如此明晰的认识。黄色对古人所包含的内容丰厚,首先是母亲的土地炎黄子孙知道自己的祖先—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人文初祖,百废俱兴其次是皇天后土,日升一月恒。黄釉色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臻成熟,并改革创新。明代沿袭下来的八旗制度,规定黄釉色也是皇室专用,等级分明,因此此件瓷器代表的是最高的权威和最完美的工艺。

乾隆朝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其丰富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著称于世。尤其是早期发明的粉彩轧道瓷就是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千窑不同色,万古永流传

历年来,粉彩轧道瓷备受人们的青睐,市场价格逐年攀高。粉彩轧道瓷就是在主体或局部纹饰外的锦地上轧上花纹的瓷器,这种瓷器做工复杂繁琐。它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珠联璧合。所谓粉彩就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图饰的彩瓷,这种瓷器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所谓轧道,又叫雕地,宫中称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用丝绵均匀拍上一层色料(锦地),再在锦地上用一种状如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细小的、诸如凤尾形卷草凹纹,从凹纹上可隐约看到白胎。最后配以花鸟、山水或开光等图饰。此瓶之器形与纹饰,属乾隆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最新颖之风格,其设计及造瓷技术,成功结合洋彩折枝洋花纹与轧道锦地于一器。轧道锦地之技术乃当时任职紫禁城造办处的唐英所创,于瓷器鲜艳的彩地上,刻划细致纹饰,本品可谓瓷中佳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